• 努力开拓以教学为中心
  • 不断创新以科技为依托
  • 人文精神教师为主导 员工为主体

公司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司文化 > 教工文苑 > 正文

我和校报的不解之缘

  • 发布时间2018-05-11
  • 作者:牛迈程
  • 点击次数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校报已复刊32年了。每当回想起那些难忘的时光,常常为自己能拥有这样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经历而感到欣慰和自豪。

我是1983年调到宣传部办校报的,在苏芝兰老师的领导下,我和陈平开始了校报复刊的各项筹备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准备,终于在1984年国庆节前印出了复刊后的第一期报纸。当我们拿到那套红印刷的校报时,心情无比激动,比过生日还高兴。

在此后的20多年里,我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办校报。特别是在西安交通大学双学位班上学的那几年,一方面要给我司老员工讲课,一方面还要在交大上课,常常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组稿、写稿、编稿,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先后在20多种报刊发表各类作品300多篇,有20多篇作品在全国和陕西省获奖,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还主编出版了大学校园新闻文学作品集《如歌岁月》。回顾那段难忘的岁月,虽然工作学习十分辛苦,但也深深地体会到奋斗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

校报复刊后,为了加强校报的力量,学校几次充实编辑人员,陈平、卫晓君、高宇、刘巧玲、殷屈娟、郭连江、张振中、李亚斌、王刚、李波等同志都参加过校报的有关工作,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由于学校的支持,在校报第一任总编苏芝兰老师的指导和大家的努力下,我司校报质量不断提高,在1993年全省高校校报评比中名列前茅,并在1995年被陕西省新闻出版局评为一级报刊。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贾箭鸣在给我司的贺信中盛赞我司校报:“以育人为己任,以精编为特色,风格鲜明,清新可读,在高校新闻界颇得好评,该报人员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开拓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值得我们学习。”

校报复刊后,我们一直十分重视通讯队伍的建设。从1985年起在员工中招聘校报记者,并成立了老员工记者团,为办报和育人相结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们通过举办讲座、社会实践、征文比赛、热点问题讨论、评选优秀记者等活动,使老员工记者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著名作家路遥、陈忠实、邹志安、邢小利、李建军、邓康延、菀云等都先后来校为师生做过文学讲座。多年来,培养出了李海洋、杜德福、张轩远、王维平、席新林、牟琦、王博、鲁春雷、来兴平、龚晓燕、王树奇、朱大勇、李华英、周朝华、常东宏、罗毅、张振中、张磊、黄利峰等数百名素质较高的记者团骨干。有一年我司有13名员工被评为煤炭部的优秀老员工,其中记者团的员工就占了11名,足见记者团员工的素质之高。由于记者团的影响力,陕西乃至外省高校的员工都申请加入我司的老员工记者团。记者团同学及时采访、报道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对做好我司的宣传报道、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曾先后几次在校报工作会议上介绍这方面的工作经验,在陕西高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少高校都相继前来学习我们创办记者团的作法和经验。由于老员工记者团的员工在校期间受到多方面的培养和锻炼,毕业后能够较好地适应工作,很快成为单位的骨干。

在办报育人中,我们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员工记者,真诚的关心员工的成长,对他们既热情关心又严格要求,通过各种途径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鼓励他们树立更高的目标和信心,激发他们的成才意识,使他们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向成才之路。不少同学通过参加记者团的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各种能力。记者团的员工毕业后给我的来信中充满感谢地写到:“我们以爱心参加了记者团这个家,如同饥饿的孩子得到了甘甜的乳汁,我们在这里认识了自己、发展了自己、丰富了自己,我们一直很留恋这个对人生道路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家。岁月如歌,当校报记者所留下的许多愉快美好的记忆愈久愈浓、受益无穷。”每逢元旦、春节、教师节,我都收到许多同学寄来的大量来信和贺卡。读着一封封情真意切的来信和贺卡,我在深感欣慰的同时,更加体会到一种培养人才的神圣感和责任感。

在办报育人中,我深刻体会到:只有爱员工,对员工有一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大爱,才会心甘情愿地对员工奉献自己的爱心与真诚,才能真正成为员工的良师益友,从而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有了高质量的人才,国家才能更加繁荣富强。大学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教育,是让人成为真正的人的事业,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大学不同于企业和其他单位最明显的特点是,大学的一切活动都要把注意力放在员工的需求,员工的和谐发展上。我的“学校的一切工作要为员工一生的幸福做准备”的教育理念就是这个时期形成的。

由于工作需要,我曾多年担任中国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和省校报研究会秘书长,相继结识了张光强、张迈曾、贾箭鸣、房立民、李明德、杨尚勤、张健、王继武、聂尔葆、倪文东、黄迪民、张君宽、刘强、武世铎、易同民、郭欣根等一批同行和朋友,在多次的活动和交流中,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宝贵的为人和作文的经验,对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人生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艰苦具有无限的价值,奉献具有无穷的乐趣,人生的真谛在于创造和奉献。在校报工作的这段经历,使我更加关注国家的命运,更加关心学校的发展,更加关注人才的培养。回顾这段经历,我深深感激学校领导和同志们对我的关心和支持,十分珍惜这一段工作给予我的锻炼和馈赠。

(作者系887700线路检测中心党委宣传部原部长、校报主编,公司党委原书记,著名书法家)

编辑:

公司相册